千年古港续辉煌

2020-04-21

image.png


在美丽富饶的南海之滨,有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新星,她就是广东茂名滨海新区。新区下辖博贺、电城两镇。博贺港是千年古港,电城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神电卫。博贺港从汉朝到清朝,航运商贸日益发达。唐朝至明朝期间,博贺港桅杆林立,千帆竞发,商贾汇聚,文化交融,展现了熠熠生辉的海洋文化,彰显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辉煌。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把博贺建成中国十大海港之一。可见,博贺将承载中国海运与贸易的明天与辉煌。博贺作为我国沿海当前在建的最大深水港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将会展现无穷的魅力。


image.png

历史学家介绍茂名古代海丝的史料


  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军的号角吹响后,茂名滨海新区按照“建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造滨海新城”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建设现代化新港区,繁荣发展海洋文化,要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运往世界每个角落,全力打造屹立于南海之滨的茂名时代新区,续写岭南航海、海外贸易的新篇章。开拓创新的茂名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image.png


  穿越历史隧道,5000多年前,在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的粤西大地上,土著人筚路蓝缕,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当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古高凉人也开始了铁犁牛耕,海边的人们凭借先进的造船技艺,在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捕鱼、运输作业。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通了从泉州、珠江口、雷州半岛出发,经东南亚到南亚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就此诞生了!满载货物的船队途经博贺,驶向南海,走向北部湾、走向东南亚、走向南亚。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限制,海上航行必须沿着海岸、近海前进,天然避风良港--博贺港应运而生。当地的人们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船补给货物、维修船舶,博贺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维修点。从广州到印度,从东南亚到泉州的航船,汇聚在博贺。这里人文荟萃,海运、商贸繁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南朝梁陈时期,聪明智慧的电白人伐木造船,凭借粤西、桂东南丰富的物产,融入到海上贸易的浪潮中,与广州、雷州、海南等地及北部湾地区、珠江口通航和贸易,开启了博贺海上贸易、海上航运的历史。


  梁、陈、隋时,岭南圣母冼夫人平定古高凉地区,奏请梁武帝收复海南,组织数万人开发海南,推动海丝绸之路的发展。冼夫人组织力量建造船舶,从博贺出发开展初具规模的海上贸易,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流传千古的“扶南犀杖”就是海上贸易而来的贡品。高凉、海南、东南亚等地的人们对冼夫人敬仰拥戴,建起了数以千计的冼太庙,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冼夫人信俗。1400多年来,冼夫人爱国爱民、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乃至海外的人们。她推动岭南地区生产力发展,尤其是海上航运与贸易的历史功勋铭记史册。冼夫人精神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广泛传播。这位伟大女性的开放、包容、和谐的精神遗产塑造了海外游子的乡情,塑造着海内外华人真善美的品格。江泽民总书记赞誉她是“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周恩来总理赞誉其是“巾帼英雄第一人”。


  唐朝时,粤西、广西东部是全国制铜技术最发达的地区。电白人建造出能够远航的铜铁木结构大船。造船业的发达,使博贺海上航运、海上贸易如虎添翼。粤西、桂东南的商人通过海运将岭南所产的丝绸、陶瓷、葛布、砂糖、木器、农具、鱼干等在博贺港装船,销往远方。博贺港成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唐宋时期,粤西海上航运、海上贸易达到鼎盛。古高凉(宋朝时称高州)的物产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海外贸易购来香料、象齿、犀角、翡翠、珠玑、玳瑁等,从粤西运去丝绸、瓷器、农具、葛布、茶叶、豆类等。博贺港不但是海上贸易的重镇,而且是岭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北宋以后,电白沿海海盐制造业迅速发展,元明时期成为中国最大的海盐产区之一。北宋高州(主要在电白)造船业的蓬勃发展促使海洋渔业快速发展。


  农业、制铜业、盐业和渔业的兴起,为博贺港的海上贸易注入了勃勃生机,使博贺渔港声名远播。经过千年的发展,今天,博贺已经建成了数里渔港,是中国十大渔港之一。这里现代渔业蓬勃发展,一派繁荣。


image.png


  宋元时期,博贺沿海成为中国主要造船区,一艘艘高大结实的航海大船被广州、徐闻等地的商贾购买,进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行列。明清时期,博贺电城沿海制作的“高州船”与“广东(广州)船”、“潮州船”、“海南船”并称为岭南四大船。博贺、电城人不但书写了造船业的鸿篇,也演绎了航海商贸的辉煌。


  公元714年,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即今日海关和海洋与渔业局的职能)管辖对外贸易。明朝初年,电白沿海倭患不断,商船频频被掠,沿海人民不堪其忧。公元1394年,朝廷在电城镇设立神电卫,管辖电白、阳江、高州、阳春、信宜、吴川、化州等县的军事保安防务,抗击倭寇,保障了海上航运与贸易的安全。明朝时神电卫屯兵千人,清初朝廷拨旗兵最多时达6110人。神电卫成为中国沿海最重要的卫级军事防御机构之一。


  公元1440年,都指挥张演奏请朝廷在电白博贺设置备倭官,整顿海防、抵御倭寇。粤西人英勇奋战,抗击倭寇,谱写了岭南抗倭的英雄诗篇。今日的电城镇还保留着神电卫的城楼(含钟鼓楼),它是广东沿海保存最完好的卫遗址,见证了当年抗倭寇、守海疆的豪气干云,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化遗址。


image.png


  明朝中期,博贺港走向发展的巅峰,商船绵延,商贾云集。公元1468年,朝廷将电白县城从高州旧城(长坡)搬迁至电城,电城镇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机遇期。一栋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艘艘威武的商船来往穿梭。博贺成为我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和港口。


  明武宗(1491年-1521年)时,倭寇与海盗勾结,威胁海上航运的安全。珠江口沿岸,倭寇无恶不作,令朝廷深恶痛绝。为了应对海盗的侵扰,明武宗下旨将“广东市舶司移于电白”,即现在的博贺。博贺承载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重任,成为外国商船进出中国的重要门户,成为外国商船停泊的重要区域。


  一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为博贺、电城沿海人民注入了精神动力,形成了独特的海港文化、海洋文化。文化景观、文物、古迹异彩纷呈,为博贺渔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支撑。


image.png

博贺开渔节


  一艘艘航船在茫茫的海洋中前行,有阳光灿烂、风平浪静,也有狂风恶浪,更有台风肆虐。唐朝时,航海人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来到博贺东面有几许神秘的大岛屿放鸡求平安。一只只鲜活的鸡投到岛上,航海人得以安心出海。放鸡岛因此得名,并名扬远近。祈求文化传承千年,弥久不衰。


image.png

博贺开渔节


  博贺电城一千多年的海洋文化孕育了冼太庙、电城卫、莲头岭、妈祖庙、放鸡岛、浪漫海岸等文化景观。当地人民在与倭寇、海盗斗争,与台风巨浪搏斗中形成了百折不挠、团结合作的精神,成为当地海洋文化的精髓。


image.png

博贺开渔节


image.png

博贺开渔节


  博贺、电城民众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有较高品位的民俗文化,如咸水歌、年例、龙舟竞渡、曲艺演唱、人龙舞、火把舞、高脚狮等并得以传承与发展。其中,高脚狮代表广东省到上海世博会表演。民间艺术是当地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博贺、电城人还在传承着流传千年的歌舞、竞技与习俗。


  近年来,茂名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在博贺建设新港区,推动临海经济的发展,坚持“港、业、城”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实施“以港兴区”、“产业振兴”、“滨海新城”,打造宜商宜居的滨海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博贺新港、博贺临港工业区和博贺湾生态新城,重振电城古城雄风,使博贺古港旧貌换新颜。新港区建设热潮滚滚,新建的公路宽广平坦、大道通衢,绵长的数千米的防波堤、三十万吨级深水港港口在稳步推进,粤电煤电一体化项目即将建成,保利东海岸项目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高档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成指日可待。博贺新港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折射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原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曾四次视察茂名滨海新区并寄予厚望,他希望茂名下大力气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建设,努力把滨海新区打造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新增长极。


image.png

电城钟鼓楼


  今日的博贺、电城人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积淀千年的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设施,继往开来,彰显其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建设当今中国吞吐能力最强的新港区之一和南海岸边最大的海上贸易基地之一,拓展航海人和海外贸易经营者的“筑梦空间”。茂名人张开双臂,迎接五洲宾客,尤其推动粤西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满载货物扬帆远航的巨轮,承载着茂名人的梦想,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篇章,创造出气壮山河的发展奇迹,创造新的辉煌。


 

2016年10月5日


image.png


作者:刘 坚、庞志桂

责编:文文              

终审:邓巴烽          


微信图片_20200407095304.jpg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 首页
  • 茂名房产
  • 视频
  • 南粤论坛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