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采香人,逐梦深林中|电白香 飘天下①

2022-01-06

茂名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全产业链打造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四棵树”和罗非鱼“一条鱼”,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培育一批超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有着“中国沉香之乡”称号的电白,2021年沉香产业年产值已超30亿元。电白沉香经营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

一棵沉香树,背后有多少人艰辛探索的故事,又如何成为电白的金字招牌?即日起,《南方日报·电白视窗》推出“电白香 飘天下——走进电白沉香全产业链”系列报道,走进沉香培育、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深度透视电白沉香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

1月5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04版特别报道。

耄耋之年的汪汝国和高善积,60多年前入深山采沉香,写就了香农艰辛谋生的故事。

官茂有和何汉林南下采香,渡过琼州海峡那一刻起,为电白人下海南的历史增添了“沉香佬”这一篇章。

从采香中发现商机的汪科元、汪金利、黄春龙,依托传统香农身份,发现了电白沉香产业的曙光。

新一代沉香人黄富艺、李鹏、刘启豪,从其他行业转入沉香领域,希望在祖辈已经画出的沉香王国雏形中,寻找新的机会,补上更丰富的细节笔画。

从深山采香,到寻香海南;从转型收购,到商业运营;从打造产业,到寻找新机。四代人逐梦沉香深林的故事,也是电白采香人耕耘开拓的历程。

高善积当年前往海南采香的通行证。(备注:图中照片为其兄弟高善德)邓建青 摄

香一代:深山寻香

新中国成立以后,电白山区一带遍地生长着野生沉香树(白木香),本地香农按照传统采香法上山采香。他们在沉香木树头下用小锯子将沉香结香的部分锯下来,然后去掉白色部分,保留沉香片块,再交收购站收购。这时期,电白沉香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观珠一开始基本没有正儿八经采香的香农,是外地人过来采香,村民知道这个东西赚钱,才跟着学的。最初采到的沉香没地方卖,都是转给外地香农拿到广州去销售。”今年82岁的高善积回忆说,以前虽然屋前屋后都能找到野生的白木香树,但村里人大多不懂这个。不少从高州等地过来的香农到观珠采香,村民跟着看才学到了采香技术。同样处于耄耋之年的采香人汪汝国,少年“识香”的经历也有外地香农的身影。其父亲那一辈,曾有广西香农到观珠采香,当时正是汪汝国的父亲带着他们上山寻采。

20世纪50年代,高善积初学采香,当时他才14岁;而汪汝国,也在17岁的年龄开始了香农生涯。他们将采香作为营生手段,后来走南闯北遍采沉香,又耳濡目染地影响了新一代的采香人。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电白的第一批职业香农。

“那时候要挑着采,采最好的;最好的采完以后,才采差一点的。”对于汪汝国们来说,当时野生沉香树数量尚盛,即使沉香树不一定就有沉香,但随处可见的沉香树多少让第一代香农有些许资源富余的惬意。

采药供销合同。邓建青 摄

“那时候沉香没有这么多名称。政府只按等级进行收购,一等的1斤40元、二等的32元、三等的24元,还有等外品,每斤16元。”这在当时,在收入上算是挺好的副业了。

当然,收获之中,也常伏险境。寻香常需入深林,林深则自然危险重重,除了凶禽猛兽毒虫,甚至还有猎人的陷阱。高善积曾经两次不慎失足,掉进猎人设的陷阱,陷阱深四五米,他硬是忍着伤痛,用手脚撑着两侧岩壁才缓缓爬了上来。

野生沉香树繁盛供香农寻采的时间,其实也就五六年。“大概20世纪60年代,周边野生沉香树就很少了,要找好的树就得走远。”高善积回忆说,当时一部分香农仍然留在家乡采香,少数香农则开始尝试前往珠三角、海南一带采香。由此,电白诞生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批外出寻采沉香的香农。

根据祖父传下来的中国南方诸省沉香分布图,汪汝国等十多人结伙前往海陆丰采沉香,获利甚丰。后来,他们又从海陆丰转到从化、增城、惠州,再折回开平、恩平、徐闻、海康(现雷州),基本上粤东粤西的山头他们都走遍了。20世纪60年代初,汪汝国那拨采香人渡过琼州海峡,往海南五指山采香。汪汝国称当时的海南香农几乎绝迹,他在霸王岭、尖峰岭等深山老林中见到结香经年的上好沉香,惊喜不已。

“做沉香这行太苦了,不少人都干不下去了。”有的重新回头种地,有的做起了药材生意,有的当了医生,只有汪汝国一直没有停下来。

除了汪汝国、高善积,当初第一批香农的代表人物还有汪庆、汪福贤、卢建南、卢建新、卢建礼、陈永福、严锦棠等十几人。他们大多健在,但不少已是耄耋老人。

漫山遍野的沉香林。何伟 摄

香二代:南下海南

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农们的故事在走南闯北中写就。

由于本地沉香树越来越少,香农只能动起了“背井离乡”的主意,赴外地采香。如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一样,电白人很早就有下海南寻生活的传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第一代外出香农的言传身教下,电白很快又诞生了第二批外出寻采沉香的香农。这批香农人员颇多,最知名的有严永彬、官茂有、汪亚球、汪树强、卢宏科等30多人。

被尊称为“粤西沉香之父”的官茂有是观珠大水坡村人。官茂有8岁即随父辈上山采野生沉香,20岁出头的时候,因公社企业站把沉香经营作为搞活经济的突破口,官茂有受命带领一帮香农远赴海南岛,踏遍深山遍采沉香。从他率众渡过琼州海峡那一刻起,电白人下海南这段历史便增添了“沉香佬”这一篇章。

往海南采香的望夫镇南山村香农何汉林说,当年他与同伴在深山寻找沉香树,见到一些沉香树大到两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这般巨大的树要几个人两三天才能完成砍伐采香,再加工整理成沉香发回电白观珠交供销社收购。

尽管发现了大量野生沉香存树,但这一代香农却可能是最苦命的一代。深山采香异常艰辛,他们为了寻采野生沉香,得在荒无人烟的山沟中搭起小草棚用作晚上睡觉,有时候甚至直接找个山上的岩洞,地上铺些树叶当床睡。每天早上不到5时,香农们就起床往深山野林里钻,几乎每一步都是步履艰难。他们一天最多只能吃上两顿饭,一般要到晚上7时后才会收工回到睡觉的地方。白天在山上,口渴了,也不敢喝山上的泉水,若不慎喝了,很可能会得一种可怕的疟疾。有时候天黑了找不到回来的路,他们就只能在山上饿着肚子熬过漫漫长夜。

除了要忍受饥渴,他们还要与天气、山蚂蝗、毒蛇等作斗争。海南多为热带雨林,山上一到中午常会下起大雨,香农一身汗一身雨,很容易感冒,加上山上终日雾气缭绕,不少人患了疟疾,最后不治身亡。一些香农不慎被山蚂蝗咬到下肢,差点致残。如此艰难困苦的生活,几近人类可承受的极限。多名老香农就葬身在深山老林中,再也没有回来。

官茂有回忆说,那一年他分别带了几拨观珠香农到海南采沉香,四五十人中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下来的,不过七八人而已。但正是在这一批南下采香的香农引领下,电白古老而传统的采香行业一直薪火不断。

此外,也正是这数年间走南闯北的采香生活,让不少香农发现了收购沉香的契机。一些采香人逐渐从其他香农手中收香及转售,转型成了最早一批的沉香商人;而官茂有和温镇先等人,也在采香和收香的过程中,发现并察觉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沉香——奇楠,这又是电白沉香产业后来迎来巨大发展的另一道曙光。

位于电白区观珠镇的沉香山。

香三代:产业雏形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加速发展,香农后人也逐渐从深山野林中抽身,迎来了开辟新战场的绝佳时期。

“我去海南采香,20天辛苦下来只赚了100元;收购沉香,一个星期就赚了200元。”观珠香农后人汪科元17岁也曾渡过琼州海峡,跟随师傅官茂有游走在海南五指山中寻采沉香。他的第一趟海南行历时20天,赚了100元。不久,汪科元发现采香远远比不上收购沉香赚钱,他决定筹款前往海南收购沉香。尽管自己手上只有80元,但成功借来3000元的汪科元还是毅然决然下了海南。一个星期后,他把3000元全部用于收购沉香,一下子赚了200元。

收购沉香的巨大商机,马上吸引了同村不少青年。第二趟下海南收购沉香时,18岁的汪科元带了4名学徒。三年下来,汪科元多次前往海南收购沉香,成为观珠最早的万元户之一。后来,汪科元转型为业务员,外出做起了沉香、胡椒、春砂仁等药材生意,并顺势承包了沙琅镇医药站,事业从此进入快车道。2000年前后,汪科元在观珠、沙琅开发规模宏大的“沉香山”,人工种植白木香树面积超过3万亩,并开发了一系列沉香衍生产品。

观珠人汪金利,在外出采香8年后不再跟随父亲汪汝国的脚步,转而主攻沉香销售市场。他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出国三四次采购沉香,足迹遍布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在当地收购沉香后即邮寄回国,这一点与当年到海南五指山采沉香,然后下山邮寄回观珠一模一样。汪金利后来开设了自己的沉香店铺,又创建了沉香连锁店,还办起了沉香加工厂,加工雕刻沉香工艺品。

黄春龙在马踏成立了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积极引导附近群众利用荒山种植沉香,目前其沉香苗圃每年可生产300多万株优质沉香苗,销往国内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云南以及国外的越南、金三角等地,成为如今电白乃至粤西地区沉香种植界的翘楚。

74岁的刘基胜,并非香农出身,从年龄来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白“香三代”。他在20世纪90年代举全力进入沉香行业,大力发展白木香种植,于2016年前后又转型种植奇楠苗,完整见证及参与了“香三代”的发迹历程。如今,刘基胜所在的合作社已经在640亩的林地上种下了奇楠沉香林。以奇楠木五年可结香收成的速度,他和合作社社员正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大收成。

这一代香农,几乎完全抛开了传统意义上的跋山涉水艰苦采香的香农形象,更多通过收购、销售、商业运作等方式,取得了个人经济效益的丰收,并有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香农的全新形象。尤其是近几年间,与他们类似的林农在电白越来越多,他们从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力,为电白沉香产业腾飞打下了牢固基础。

沉香树上取香。何伟 摄

香四代:寻找新机

对于祖辈而言,他们用数十年的艰辛努力,从采香、收香到发展经营,已经为沉香产业献出了一曲绚丽的舞曲;而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眼里,与沉香打交道,他们则希望在祖辈已经画出的沉香王国雏形中,寻找新的机会,补上新的笔画。

“目前观珠成规模的电商企业比较少,尤其是在直播这一块。我们希望用新的电商形式帮沉香行业扩大销路。”2021年中,黄富艺和李鹏放弃已经打下基础的服装直播电商,从广州回到观珠发展沉香直播带货,正式投身农村电商的蓝海。

“现在算初步运转正常了,目前每月流水有两三百万元,希望2022年每月流水能过1000万元。”黄富艺和李鹏创办的汉香道直播带货公司目前招有36名主播,他们在直播间在沉香林中说香、售香,也在讲述一个新产业的故事。

汉香道的网商之路仍在探索。1991年生的刘启豪则已经在憧憬要创办一个年产值30亿元的沉香连锁店品牌。“目前我们还是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产业需要整合资源,把所有散户集中起来,把产业做大。”刘启豪2017年停止运营土建工程公司全身心投入沉香产业,现在担任观珠社区党支部书记的他希望利用观珠现有生态优势,在未来三到五年间发起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高科技工业园,集聚零散资源,做大做强产业。

1984年生的高世威,经营着一家沉香工艺品公司,2015年取得全国沉香行业十大知名品牌称号,在沉香行业已是颇有名气的“能人”。高世威祖辈三代都从事沉香行业,但他常喜欢跳出旧有传统,奇思妙想地生产出了沉香手机壳、沉香皮带等产品。他希望沉香行业未来越来越有新意。

25岁的刘峰,一毕业就跟随父亲刘基胜进入沉香行业。他希望用自己学习的新电商知识,帮助父亲刘基胜的沉香基地进行商业模式的革新。

这群而立之年左右的第四代香农,是电白新一代沉香人的缩影,尽管他们可能从未如老一辈香农深入深山野林采香,但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沉香行业的“深林”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也用自己的努力焕发着产业的新希望。

历经四代人的耕耘开拓,电白沉香产业飞速发展。2010年,电白种植沉香面积11万亩,一跃成为全国人工种植沉香和奇楠沉香面积最大的地区。2012年,电白沉香产业闻名中外,电白也因此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沉香之乡”。数据显示,目前在电白从事沉香事业的人员近4万人,拥有市级以上沉香龙头企业5家、区级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68家,家庭作坊800多家,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近30亿元的年产值,描绘了一个产业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数代人的人生。

■相关

什么是沉香

沉香,又名白木香,自古以来被视为名贵香料和稀有中药材,拥有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茂名市电白区,是我国天然沉香树的中心分布区之一,有着近千年的采集、加工沉香的历史。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电白沉香就举世闻名。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冼太夫人率军征战,将士随身携带的“战地香囊”就是以沉香为主的金疮药。《太平广记·草木》和《广东通志·物产》所记载的“太宗问沉香”之典故,说的就是冼太夫人之孙冯盎向唐太宗进贡电白沉香的故事。电白沉香也被唐太宗下旨称为“贡香”或“御香”。到了唐玄宗时代,因杨贵妃沉迷沉香,电白沉香更是天下皆知。沉香是由沉香属的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受伤后形成的天然混合物质,要结香就必须让沉香树“受伤”。树木受虫蛀、动物撕咬树身或人工开凿产生创口,树木在受损位置凝聚树脂,日久才成为沉香。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邓建青

【策划】黄小猛刘俊

【统筹】邓建青 刘栋铭 赖广昭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图片_20200419141305.jpg

0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 首页
  • 茂名房产
  • 视频
  • 南粤论坛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