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丨杨小宝:潜心科研,传道授业解惑

来源: 电白人杂志 2020-04-04

640-11.jpeg

       杨小宝,出生于1980年6月,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人,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后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2008年1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在国际刊物J. Am. Chem. Soc.、Nanoscale, Nano Research、Phys. Rev. B、Appl. Phys. Lett.等发表 SCI 论文 89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 48 篇),论文被同行引用 1732 次,单篇论文他人引用最高次数为 208 次,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项目等10项,于 2013 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4 年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在科研中,他始终坚持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不为急于求成而急躁冒进,不为实验失败而沮丧失望;

      在教学中,他立身三尺讲台甘为人梯,以爱岗敬业和精诚求实的精神诠释教书育人的真谛;在生活中,他开朗健谈,待人接物随和亲切,始终坚守淡泊阔达的心胸,这就是杨小宝教授的人格特质。

640-13.jpeg

一路尝试踏入计算物理

物理学最早以实验为主,直到麦克斯韦将电磁规律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进而在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人们逐渐看到了理论物理思维的巨大威力。作为连接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的新兴学科,计算物理学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进步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它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凝聚态物理、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方面的研究,解决物理学研究中复杂的计算问题以及已经存在定量理论的物理问题。

对于这一新兴学科,杨教授认为计算物理与理论物理、实验物理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同为物理学不可缺少的三大支柱。谈及为什么选择计算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杨教授表示做科学研究,要有一颗好奇的心,要有一份执着的情,勇于挑战,不断尝试新的可能,踏入计算物理领域,不是神奇的偶然发现,也不是一见钟情的灵光一现,而是始于大学的不断尝试。

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对物理科学的好奇之心,促使杨教授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但也曾迷惘,面对物理世界众多的研究领域,分不清方向。于是,他选择不断尝试,在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的探索中,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并不断总结,最终在统计物理的学习方面,发现计算可以领会到更多物理推导过程所体现不到的乐趣。

随着研究的深入,杨小宝教授逐渐得出“计算,让你更懂物理”的感悟,进一步坚定了从事计算物理的研究。而在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期间,他曾考虑过转型,从事经济金融方向研究,但却发现始终割舍不下对计算物理的喜爱,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

在完成博士后合同后,他选择来到华南理工大学继续这一方向的研究工作。

如今,杨小宝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正在进行计算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当被问到如果能够再选一次,是否还会选择计算物理这一方向时,杨教授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肯定的答案,从一路走来的各种尝试,他选择了计算物理,这是他喜欢的方向,研究探索的过程也使他对这门学科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产生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

杨小宝教授认为,是尝试,让我们明白什么事情是适合自己做的,也让我们明白什么事情是自己喜欢的和热爱的,并在选择好方向后坚持自己的决定。

淡泊功利更显书生本色

正如“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漫漫科研路充满着荆棘、坎坷和艰难,科学研究工作是超乎常人的想象,失败的时候总是远远多于成功的瞬间,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才能够在科学上有所成就。

杨小宝教授表示,之所以能够在物理类重要刊物上发表40多篇论文,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但这些研究成果与他付出的努力相比,可能只占当初尝试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大部分的研究都以失败而告终。毫无疑问地说,科研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要有所创新,更是不易。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最后突破、豁然开朗之前,那在黑暗中对感觉到了却又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进行探索的年月,那强烈的愿望,以及那种时而充满信心,时而担忧疑虑的心情——所有这一切,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体会。

杨小宝教授表示,科研工作者不应该用过于功利的目光去看待科研的成败,失败同样是一个过程,失败也有收获体会,不断激发新的尝试与想法。

对于将来有兴趣投身科研工作的同学,杨小宝教授指出,科学研究是辛苦的,但为了在那千万次失败后的成功,为了获得那充满无比自豪成就感的瞬间,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他建议大家要树立对科学的追求和向往精神,否则,从事科学研究就会枯燥无味;同时,要敬重科学研究,要潜心研究业务,彻底抛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平和心去面对未能成功的尝试,能沉得住气,耐受得住寂寞,能坦然接受失败,还要习惯相对枯燥而漫长的研究过程,做到日日有所为,日日有所得,而不能日常懒惰,却期待以一时半刻的投入,甚至是投机取巧来获得科研成果。

山再高,拾阶而上,终能登顶;水再深,乘舟而渡,终抵彼岸。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科学研究需要潜心静气,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并注重积累,方能有所成就;急于求成,可能会一无所获。

甘为人梯立身三尺讲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第一生命线,其好坏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对于教学型的大学如此,对于研究型大学也是如此。

相对于科研经历而言,杨小宝教授的授课时间并不长,他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教学新手,但“传道、授业、解惑”的敬业意识和忠诚教师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推动着他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持续提高教学能力,获得了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奖励。

在采访中,杨小宝教授表示刚到学校开始上课时,还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授课节奏太快,导致部分同学跟不上。在跟同学们交流后,才意识到学生的思维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后,他放慢了课程进度,并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把握程度来控制授课进度,同时通过分组练习的方法来增强同学们对计算物理相关算法、语言的熟练程度。

在发现同学们难以理解枯燥的计算物理语句时,他改变了一上课便开始讲解程序语句的习惯,而是先向同学们介绍物理现象,将物理问题对应的程序流程分步讲解,努力培养同学们对五彩缤纷的物理世界背后那简洁优美的算法规律的欣赏。

正是基于敬重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教师工作的使命感,杨小宝教授特别重视教学相长和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意见,他都会认真思考并仔细对照,以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作为年轻的教师,杨教授喜欢与学生成为朋友,而且经常寓教于乐。他每节课的开头都会有一小段“八卦”时间,将日常生活的一些娱乐项目,如TVB连续剧、脱口秀节目与自己有关生活、科研的感悟与大家分享,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同学们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学习落后的同学,杨小宝教授还会给他们开“小灶”!善于做教学的有心人,时时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杨小宝教授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

精诚所至砥砺家国情怀

教师传递的是爱,收获的却是幸福。在工作中,他是教授,是导师;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在严谨的物理算法之外,杨小宝教授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他正从平淡中去感悟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心存感激,让人心态平和、心态积极、知足常乐而不忘进取。道可道,非常道。乐观开朗,是他生活之道。杨老师表示,在大学本科时,埋首浩瀚的科学世界之中的他,曾经是那么的沉默羞怯、安静腼腆,与同学也开始逐渐疏远。

但读了研究生以后,他决定改变,积极参加课余活动,与周围的同学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也许有时候,学物理的人可能会给人们留下内敛、沉默的印象,但杨小宝教授认为,学物理并不代表生活就是严肃甚至呆板的,恰恰相反,从事物理学科研究更需要灵动的头脑和活跃的思维,因而物理人应当是活跃开朗的,生活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这才能真正感受物理之美。

而与人交流是一种技巧,需要在生活中发展和练得。他也正是在与人不断的交流、交往中,变得豁然开朗,感悟生活更多的乐趣。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给社会带来清新正气。

  一路走来,曾有迷惘,曾有动摇,但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进步,物理是他的热爱,无所谓失败,也无所谓成功,他一直在坚持。于科学,于教育,他奉献着光与热,他用踏实勤恳的为学精神、开朗阳光的为人性格影响着他的学生。


WechatIMG260.jpeg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 首页
  • 茂名房产
  • 视频
  • 南粤论坛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