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广东」李好:海在低处

2021-05-19

海在低处

作者简介

李好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茂名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策展语

策展人:李洁军

当下,以纪实影像为史观来回望历史,佐证历史成为一种必然,有图的历史再次证明影像的力量和价值所在。记录时代变迁是纪实摄影的一个功能,当人们在谈论摄影不再是单一展示现实,而是关于现实的建构,纪实摄影显示出格外另类的一面。纪实摄影发展的今天,恐怕不在是“唯一瞬间”或者是技巧技法了,而在于“以时间换取空间、以体量换取质量”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杨浪语)。

本土摄影家成功得益于他敦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的思想视野,关注着游走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农民工兄弟姐妹;李好是广东摄影的后起之秀,他自然天成的“马格南”式的影像观察,傍着大海一拍就是10年;张鉴来则以他质朴的影像一头钻进崖口人民公社,用农事、邻里、乡俗展示岭南大地农耕文明的乡情。

广东这片热土,在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中就有领风气之先,改革开放更是先行地、试验田,广东摄影曾经创造过无数个第一,以纪实摄影为例,安哥、张新民、李伟坤和深圳纪实摄影群体为代表的摄影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农村包围城市》和《原乡人》等作品和影响力早已是耳熟能详,渐行渐远。摄影圈里狭隘的自娱自乐是一剂迷药,当许多功成名就的摄影家沉迷在自我陶醉的欢呼中时,又一批摄影家默默地出发了,新时代,广东呼唤新的纪实摄影家和新的纪实摄影群体来传承这种记录时代,关注社会的人文摄影精神。守正创新不是挂在嘴上的,深入生活是要接地气的,鞋上带着泥,身上带着露珠、心里装着百姓,严肃的纪实摄影需要特立独行的观察、需要独立之思想,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创造扛鼎之作,更需要有一批坚守艺术理想的摄影践行者。

(李洁军: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海在低处

李 好 摄影并文

海与岸的连接点,正是我的先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

在童年记忆里,这片海,物产资源丰饶,岸边的渔村古朴,人文风貌独特,是粤西一带水上游民与陆地土著共居共存之地。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以“耕海”为生,大海,便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粮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生活在这片海岸上的渔民,以传统生产方式捕捞海产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殷实,从来不担心“耕海”劳而无获。

近二三十年间,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速,人们开始恣意妄为,过度捕捞,加上环境污染,海洋的健康状况开始急剧恶化,鱼群急剧减少,很多鱼类濒临灭绝,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海变得贫瘠,渔民为了走出困境,开始用推土机代替人工拉网,用更大的铁壳船淘汰小木船,渔网不断的加长,网眼不断的变小,可是,对捕捞工具的改造并没有为渔民带了来长久的富裕,更多的是无助、焦躁和失望。

《海在低处》摄影专题,取材于中国广东省茂名市沿海的一段海岸线。通过对当地渔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试图以一片海的渔民的困境来反映大海的困境。

李好:镜头深处的大海

林路

李好说,7年10万张照片,只为了拍摄渔民的困境。

作家习习则评述说:李好深爱这些他父辈一样的渔民,他的情感都沉沉地压在他的镜头里。他一边怜悯着这样的渔人,一边又怜悯着满海滩打捞回来的鱼儿。鱼和网,人和鱼,船和大海,在他的镜头里对立、冲突,形成一种紧张的关系。他说,无序的打捞开始破坏自然法则和秩序,机器的轰鸣搅扰着大海的平静,索取没有止尽,而海永远在沉默、在低处。

其实,李好镜头深处的大海,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原生态话题。诚如李好所言:海与岸的连接点,正是我的先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

“原生态”源于自然科学的概念——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而原生态则是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态学研究的启发下,把在自然状态下保留下来的环境、生物、人和文化所组成的完整的生态性的链条叫做原生态。从摄影的角度看,由自然科学引入人文科学又演化出的“原生态”已经不再具有科学、规范的界定,呈现出模糊的状态。所以,面对自然生态以及对原生态的关注,摄影人的思考也应该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形态。

进入2O世纪中期,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引发了西方思想领域的反思与自省,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批评被作为拯救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途径,在全球不断掀起“生态浪潮”。中国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新的问题也开始浮现,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减少、本土文化遭遇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城乡民族之间矛盾凸显。尤其是工业化时代人的“异化”这一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严酷现实,不但未得到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原生态”现象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中出现的,李好的镜头,自然也在他所熟悉的家园展开了对原生态的关注。

在中国摄影界,以愤怒的、批判的摄影人姿态介入自然保护层面的,卢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摄影家,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能够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影像,告诉世界一个真相,还原人类一片纯净。法国策展人尚陆曾说:卢广就是一个“战争摄影师”,但与吉姆•纳赫特韦或其他战争摄影师的不同,区别是卢广拍摄的是人类对大自然,对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所展开的战争和暴力。……在过去5年来,他耐心地徒步翻越山水,跨越12个省,有时还冒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险,卢广给我们带回这些照片。这些紧张感的图片,高饱和度的色彩,高密度的天空,世界末日的灰暗度,揭示了人道性的忧郁。

然而,这样的愤怒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画面的触目惊心也常常令很多人难以接受,或者说让人望而生畏,有着促使人行动的力量,但也可能失去了诱发思考的空间。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文化层面的摄影,应该是具有更多层次的社会认同价值。就李好而言,他似乎找到了更为含蓄的表达语言,力求在更深的层面上,发现更多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从而引发了另一种解读的可能。

李好告诉我们:近二三十年间,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速,人们开始恣意妄为,过度捕捞,加上工业污染,海洋的健康状况开始急剧恶化,鱼群急剧减少,很多鱼类濒临灭绝,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海变得贫瘠,渔民为了走出困境,开始用推土机代替人工拉网,用更大的铁壳船淘汰小木船,渔网不断加长,网眼不断变小,可是,对捕捞工具的改造并没有为渔民带来长久的富裕,更多的是无助、焦躁和失望。李好的镜头深处,不仅仅揭示了人类探索自然的轨迹,同时展现在我们又是如何容纳这样的变异,无奈地接受,甚至接纳这样一种来自深处的伤害。尤其是我们可以从他的画面中意识到,这样一种发展的方向已经是无可逆转了。尽管李好的作品选择的是一种含蓄的态度,然而在人们心底引起的震撼,也许不亚于直接对灾难的恐怖描绘。其中,摄影家也一定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在隐含着审美的、沉思的生存景观背后,有着政治和社会批评的直接指向。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象征性符号,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从而再一次直面我们生活的真实。

李好的影像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位世界级的摄影家,这就是萨尔加多。这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著名摄影家,这位经济学博士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一位业余摄影家,他那些以温柔的方式、精彩的构图和恰到好处的光线完成的作品,不仅显露出经济学家的眼光,而且通过对人类灵魂和历史的巨大穿透力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作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摄影家,萨尔加多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对人类大家庭、尤其是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给予特别的关注。从非洲的撒哈拉难民营到巴西金矿,从卢旺达茶场到科威特油井,他通过照片把尊敬献给了地球上最孤独、最容易被忽视的人。正如萨尔加多所说:“人是美的,人的尊严是不可蹂躏的。这些苦难的人并不丑陋。我以尊敬的心情审视被摄人物。”

其中萨尔加多所关注的和意大利捕鱼业相关的主题,似乎和李好的主题有非常相似之处。萨尔加多在1993年出版了他的书《劳动者》,拍摄点是在西西里的特拉帕尼。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版本,以完整的篇幅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演进,几乎构成了一部视觉的百科全书。照片展现了在这样一个后工业时代,劳动者依旧凭借双手独立劳作的状态。萨尔加多写道:“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超过三十群的西西里岛的渔民,在潮汐的转换过程中,参与了每年一次的典礼——对金枪鱼的大捕杀。如今,只有两组渔民将这样的传统保留下来。”

萨尔加多镜头中的那些年长者在编织渔网,为捕鱼所显示出的不安,而他们的对立面就是不顾一切试图逃脱的金枪鱼。这一切就像是一系列视觉的启示录,展现出尊贵的人类与自然所展开的搏杀,但是又是和历史背道而驰并受到时代的强大压力。然而,萨尔加多的劳动者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是饱受争议的,尤其是对劳动者的美化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哲学教授、《国家》杂志艺术评论人阿瑟·丹托曾在他的《美的滥用》一书中总结了对艺术中的美的各种观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是一本对美的观念进行重新解读的书,尽管不是针对摄影而言,却对摄影人有着重要的启发。我们习惯上对于美的认识,源于希腊人发明的美的概念,从而一直将其作为理想的追求。回顾历史,就在人们对美的定义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从20世纪初,现代艺术就开始了对美的颠覆。

丹托也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面临这样的一个困惑:“艺术家可以真正地做任何事情,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这让丹托很苦恼。接下来他想清楚了:“我们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多元主义的时期。不存在一个正确的创作艺术的方式。”于是,他在书的中文版序中告诉中国读者: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并没有“经历现在的艺术世界演变过来的那段历史”,但是没有关系。尽管,“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画曾经遵循非常显著的传统道路。多元主义意味着人们可以仍然是传统艺术家,但只是作为一种选择。”因为除了美以外,还有真与善的价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艺术中的真可能比美更重要。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意义重要”。这真的是一针见血,说出了美的滥用的根源。尤其是“今天的艺术批评更关注于这些意义是否同时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关注传统的视觉愉悦的观照”。其实艺术事实上就是关于经验了艺术的那些人,“它也有关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

丹托的书引经据典,博大精深,也侃侃而谈,不失温文尔雅的风度。其中不少章节涉及到了对现代摄影的评述,很有独到的见地,比如他对萨尔加多的批评,在中国摄影界尽管也有人早已意识到,但是始终没有被放在重要的话题上来讨论。丹托认为:“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拍摄的苦难的人类的摄影是美的,正如他的作品一贯地表现了这种人类苦难。但我们是否有权利以美的方式表现那种苦难呢?……它们的美不是与它们的内容唱反调吗?”所以丹托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并不总是正确的。”

在这一点上,李好所定下的基调也许是恰到好处的——《海在低处》专题取材于广东省茂名市沿海的某段海岸线,以及当地渔民生产和生活场景——七年来,我尽可能让我的镜头贴近低处的海和在海上劳作的渔民,贴近他们的内心,也尽可能以见证者的视角记录下这个锐变过程。也正如李好的阐述:《海在低处》反映了渔民和大海的困境,实际上是反映人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在对客观现实的记录中亮明自己的观点,蕴含着个人的忧思,故所有照片都是在淡淡的忧伤的基调之下,贯穿整个专题。

“淡淡的忧伤”,而非故意提升的“崇高”,让李好“眼中的海幽暗悲伤,涛声喑哑。穹顶之下,它依旧无边无涯,匍匐于低处,亘古未变地抚慰着大地……”而且李好的镜头感也恰到好处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无处不在的细节和特写,广角镜头稍稍变形的对比和强调,密集和空旷的交替错位,在巨大的冲击力之外却隐含着不可忽视的张力,一点一点渗透到画面之外,与他所生存的大海融为一体,渐渐成为永恒——我的计划是形成一个系列,大海的系列——李好说。

我所期待的,是镜头中更深处的大海……

(林路:上海师大摄影专业教授、硕导、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李华春

审核:邓巴烽

微信图片_20200406102203.png

0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茂名房产
  • 视频
  • 南粤论坛
  • 会员